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停止惡質的區段徵收

     近年來區段徵收造成社會激烈衝突,如苗栗大埔、新竹二重埔、新竹璞玉計畫、台中文山工業區、桃園機場捷運A7站區、新北市八里台北港等。惜政府並未從這些抗爭中深刻反省,修改法規及政策,竟然還要發動下一波更大面積的區段徵收,如淡海新市鎮第二期開發計畫(總面積為1,154公頃)、桃園航空城(總面積高達4,686公頃)等,這恐會引發社會更大的抗爭。

     區段徵收是政府主導的土地開發,其本質是政府強迫土地所有權人一定要參加的合建事業。被迫參加的民眾只有二個選擇:一是領錢走人,另一為申領抵價地。區段徵收實施之時機大抵是農地變更為市地,由於農地的公告土地現值頗低,嚴重脫離市價,因此農民所能領取的補償金額相對偏低,致使許多人民被迫去申領抵價地。但是,同樣不合理的,人民未來所能領取的抵價地,其座落的位置在哪裡?能領取多少面積?這些合建時一定要確定的關鍵因素竟完全空白,竟須等日後抽籤決定!試問,天底下哪有這種合建?這其實不是合建,而是強奪財產!

     許多人自然是不願意,但是政府卻是強迫他們的土地一定要被納入於區段徵收範圍,人民的土地倘被相中,沒有拒絕的權力。由於區段徵收甚不合理,必然引起人民抗爭,為了減輕反對力量,政府會因抗爭力道大小、土地開發利益、政治派系、選舉支持度等特殊因素考量,後續規劃出非常不規則及奇怪的區段徵收範圍,而這也是許多土地被徵收人不斷質疑之處:既同屬個街廓,為何我的土地被劃入,而隔壁竟可保留?面對這樣的質疑,政府不是不予回應,就是用非常抽象的字句來含糊其詞,如「妨礙都市計畫整體發展目標」、「修正區段徵收勘選原則」等,至於什麼是目標?什麼又是原則?都不用清楚交代,這實在是非常不合理,完全不符合民主憲政國家行政處分的基本要求。

     由於區段徵收大抵伴隨著都市計畫的新訂或變更,因此數量龐大的區段徵收也代表著我國浮濫的都市計畫。

強佔財產剝奪人權


     由七月監察院糾正案得知,「99年底我國都市計畫人口數計25,183,307人,惟現況人口數僅18,407,736人,二者相差近678萬人,可見不少都市計畫人口是虛擬的,或虛胖的」,但是政府卻依舊浮報人口增量,繼續進行土地開發及炒作。

     倘政府真依法行政,依據《非都市土地申請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作業要點》第五點:「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該申請範圍所在之鄉(鎮、市、區)既有都市計畫區都市發展用地或計畫人口應達百分之八十以上。」試問,前述政府已實施或即將實施的區段徵收案,有符合這個規定嗎?統統沒有!

     政府應該要公平對待其國民,遺憾的,我們卻看見嚴重的差別待遇,人民的財產權竟然因政治及經濟權力大小而有不同的內涵。都市內少數土地所有權人、建商及財團的土地權益是充分保障,政府並給予許多容積獎勵、免計容積及容積移轉等優惠,讓他們賺取高額的買賣價差。

     相對地廣大缺乏政經權力的農民及人民,他們的財產權範圍竟然只是低廉的公告土地現值,政府並藉由區段徵收來強佔他們的財產,剝奪他們的基本人權。我國政府的角色已經出現嚴重偏差,現行區段徵收讓我們社會陷入龐大紛爭及危機!

發表於《蘋果日報》,2012/08/31,A19。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居住正義 政府有責

     高房價為民怨之首,北部地區更是嚴重,許多人已由失望轉為絕望,不得不面對此生絕不可能擁有一屋的殘酷現實。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土地及房屋是生活必需品,是家的認同與歸屬,絕非商品。為了避免土地囤積,防止房地產價格高漲,地政法規早有嚴格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卻往往因政治利益考量,無法執行。

     現在,嘉義縣政府依法於去年訂定「嘉義縣辦理私有空地限期建築使用作業要點」,要求那些已完成道路、排水及電力設施,於有自來水地區並已完成自來水系統,而仍未依法建築使用之私有土地必須限期建築。據悉,嘉義縣政府已經劃定及呈報實施區域,中央地政機關並已核准,縣府將於近期內實施。

     反觀最需要實施的北部縣市,卻依舊是投機者天堂,除了放任都市內空地閒置不用,讓投機者囤積居奇,竟然還進一步大舉實施區段徵收,將農地轉變為建築用地(如新北市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桃園縣航空城等),為投機者添加炒作籌碼。兩相比較,讓人遺憾!

     發表於《自由時報》,2012/08/23,A13。

《原文》
        高房價為民怨之首,北部地區更是嚴重,許多人已由失望轉為絕望,不得不面對此生絕不可能擁有一屋的殘酷現實。房地產已成為投機炒作的工具,少數權貴出手闊綽,動輒上億,但是他們購買不動產並非是自己居住,而是為了賺取買賣的高額價差。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土地及房屋是生活必需品,是家的認同與歸屬,絕非商品。為了避免土地囤積,防止房地產價格高漲,地政法規早有嚴格規定,如私有土地面積限制(土地法第28條)、超額土地分劃出賣(土地法第29條)、土地面積最高額限制(土地法施行法第7條)、自住房屋面積限制(土地法第96條)、空地限期建築使用(平均地權條例第26條)等。但是這些規定卻往往因政治利益考量,無法執行。

        現在情況卻大有改變。嘉義縣政府依法於去年訂定「嘉義縣辦理私有空地限期建築使用作業要點」,要求那些已完成道路、排水及電力設施,於有自來水地區並已完成自來水系統,而仍未依法建築使用之私有土地必需限期建築。據悉,嘉義縣政府已經劃定及呈報實施區域,中央地政機關並已核准,縣府將於近期內實施。嘉義縣政府這樣的作為實在讓人耳目一新,我們願意給予喝采!

        嘉義縣境內的房價壓力絕對不會比北部區域高,但是縣府卻不怕得罪權貴,這真是難能可貴。反觀最需要實施的北部縣市,卻依舊是投機者天堂,除了放任都市內空地閒置不用,讓投機者囤積居奇,竟然還進一步大舉實施區段徵收,將農地轉變為建築用地(如新北市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桃園縣航空城等),為投機者添加炒作籌碼。兩相比較,頗不讓人遺憾!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行政「命令」憲法

     大埔事件乃是肇因於苗栗縣政府擬定了一個新的都市計畫,並用區段徵收手段來予以執行。行政院於一九九○年頒佈一個行政命令,要求「凡都市計畫擴大、新訂或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時,一律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此行政命令成為地方政府的尚方寶劍,彼等往往以「都市計畫擴大或新訂」為理由,進行浮濫土地徵收。

     但是,這個行政命令卻與憲法精神嚴重牴觸。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一三號解釋:「各級政府所為土地之使用或徵收,自應符合已確定之都市計畫,若為增進公共利益之需要,固得徵收都市計畫區域內之土地,惟因其涉及對人民財產權之剝奪,應嚴守法定徵收土地之要件、踐行其程序。」釋字第四○九號解釋也強調:「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九款…係就徵收土地之目的及用途所為之概括規定,但並非謂合於上述目的及用途者,即可任意實施徵收。」土地法的概括規定都仍需遵守土地徵收必備要件,一九九○年頒佈的行政命令可以不用遵守嗎?這是我國土地徵收嚴重弊端之根源。

     政府為了規避這個嚴重問題,以往對於區段徵收幾乎是沒有明確定義,解嚴前一年,於修訂「平均地權條例」時,故意扭曲其定義為「強制性合作開發事業」,也就是區段徵收是「政府強迫民間一定要參與的土地開發合作事業」。人民的土地只要被地方政府(或派系)看中,竟然完全沒有拒絕的權利!區段徵收範圍多大、是否符合徵收必備要件等,竟然皆在所不問,因為它是合作開發事業!大埔區段徵收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

     區段徵收已被濫用,一個行政命令竟然可以凌駕憲法!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必須儘快解決。

     發表於《自由時報》澄社評論,2012/08/10,A17。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大埔事件再起!

     二年前,本人曾陪伴大埔自救會代表進入行政院,當面向吳敦義前行政院長、林中森前秘書長、江宜樺前內政部長等官員陳情,並獲得具體承諾,這才平息了抗議浪潮。如今,政府不信守承諾,農民抗爭即將再起之際,本人深覺有義務公開協議過程及結果、並檢討大埔區段徵收案的正當性。

     第一、吳敦義前院長曾當面承諾「原屋保留」,並有行政院公文為證。吳前院長並不斷地「拍胸脯」向大埔農民承諾一定會予以解決。前年八月十七日大埔農民再度進入行政院,他當面承諾一定會「原屋保留」,請農民務必放心。之後,行政院並正式函文(院臺建字第0990102255號),會議結論明白記錄:「其所有之建物及基地同意原位置保留」。

     第二、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缺乏正當性,全案應予廢止。苗栗縣政府當初宣稱,是因科學園區竹南基地的需要(鴻海子公司群創公司),才進行大埔區段徵收。但是,進行至今,群創公司明白表示不需土地。只要深入瞭解,即可發現本案是純粹的土地開發(或炒作),徵收範圍內之土地大抵計畫作為住宅或商業使用,試問,一個純粹的土地開發案就可以隨意剝奪私人財產權嗎?區段徵收可以不受土地徵收必備要件的拘束嗎?而當本案已與原先事業計畫大不相同時,中央政府是否應予廢止?

     朱阿嬤已不幸往生,但是她的房子竟然還無法保留;張藥局也只剩下最後六坪,卻依舊不能倖免,這真是何其悲慘!吳敦義現在貴為副總統,江宜樺也高升為副院長,你們可以這樣欺騙人民嗎?當行政院的公文都是一張廢紙時,人民還可相信誰?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悲憤地走上街頭,尋求自救!

(文章發表於自由時報,2012/08/06,A13)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Land grabs, tax breaks give hi-tech unfair boost

     The way the government handles the Central Taiwan Science Park Erlin campus project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involves key practical and legal issues. Therefore the project needs to be undertaken with due care.

     First, many of the listed benefits of science parks are the stuff of myth.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Yuan’s financial reassessment no. 0023, released last year, for every NT$1 billion (US$33.4 million) invested in the technology sector, only 6.4 jobs were created, compared with 16 new jobs generated for every NT$1 billion invested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Evidently, money invested in the sector is of limited value in terms of job creation.

     The reassessment also pointed out that hi-tech industry benefit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tax breaks and the actual tax rate tends to be lower than it is fo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aking the year 2004 for example, the effective tax rate for the hi-tech industry was 5.8 percent, far lower than the 14.8 percent leveled on struggl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e reassessment then says that the average electronic components manufacturer pays NT$2.4 million in taxes with 1,320 manufacturers from that industry cluster applying for tax exemptions, netting savings of almost NT$70 billion. This is before the high costs of pollution and other social costs have been factored-in.

     Second, land expropriation and diversion of irrigation systems have got out of hand an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put a stop to them. The Erlin campus — apart from being found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myth —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with AU Optronics Corp (AUO) in mind, which had indicated it would take up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space in the park.

     In Taiwan, private property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revoca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 needs to be handled judiciously and stringently in line with legal conditions.

     The primary requisite for land expropriation is for it to “further the public interest.” That being the case, I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benefits the public gets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s (NSC) transition plan? How are things to be prioritized? Will the limited number of companies that have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moving into the park be sufficient? Also, the amount of land being expropriated depend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same way their need for water is calculated. These are all calculated on a proportional basis, so how is it that AUO’s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can be applied to the tiny number of firms still expressing an interest in moving there?

     Another issue is how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to be addressed. The legality and proportionality of the transition plan has, frankly, been found wanting.

     Finally, the public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excessive number of land appropriations that are happening across the country. The Academia Sinica’s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s Election Study Center recently carried out a majo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projec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as many as 75.6 percent of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use the expropri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 initial plans and another 70.8 percent thought that the government’s expropriation of farml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s and factories fell short of being reasonable. These are high percentages and the government would do well to take note of them.

     I would recommend the Cabinet and the NSC halt the ongoing project for the time being. There is no urgency to keep building. We ought to discuss together what steps should be taken to move forward.

Translated by Paul Cooper

Published in The Taipei Times, 2012/06/24, p. 8.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科學園區無限好?

   二林園區的後續處理涉及重要思辨及法律規範,建議政府應嚴肅對待,不宜採搓圓子湯方式予以解決。

   第一、科學園區是個迷思與神話。依據《監察院100年財正第0023糾正文》,「科技業每投入1億元的資本只能創造6.4個就業機會,而傳統產業同樣投入1億元卻可以創造16.0個就業機會,顯示科技產業之投資對於創造就業機會之效果有限,導致我國的勞動市場就業機會不足,而有失業率漸增之趨勢。」另一方面,該糾正文也指出「高科技產業租稅優惠過多,相較於傳統產業,實質稅率偏低」,若以2004年為例,「高科技產業實質有效稅率為5.8%,遠低於經營艱困的傳統產業的14.8%...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平均每家廠商僅繳稅約240萬元,其中有1320家適用促產條例租稅減免,減免稅額達669億元。」這些都還未計算其所製造出來的高污染及其他社會成本。

   第二、政府應廢止胡亂徵地及搶水工程。二林園區除了是建構於前述迷思之外,它原本是為友達量身打造。由於人民財產權受憲法保障,對於財產權的剝奪必須謹慎並符合嚴謹要件。土地徵收首要前提乃是必須「增進公共利益」,試問,國科會所提轉型計畫,具體公共利益何在?形成的程序為何?少數廠家表示願意進駐即可充數?它們會否像友達一樣,再度爽約?另外,「徵收之範圍,應以其事業所必需者為限」、「取得水權,其用水量應以其事業所必需者為限」,這都是必要的比例前提,為何友達的事業範圍可以由少數廠家來予以填補?環評部分又要如何處理?轉型計畫的合法性及正當性皆非常欠缺。

   第三、針對我國浮濫徵收現象,社會已逐漸警醒。中研院人社中心及政治大學選研中心最近啟動一個社會正義大型研究計畫,研究發現竟然有高達75.6%受訪者表示政府徵收土地後,沒有依照原先的規劃來開發利用;另也有高達70.8%受訪者表示政府為了蓋工廠而徵收民眾的農田是不太合理的,這樣的高比率相當值得政府參考。

   誠心建議行政院及國科會先把相關工程都停下來,不要急,我們一起討論未來要如何走下去。

發表於《自由時報》,《澄社評論》,2012/06/22,A.17.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敬覆朱敬一主委

針對二林園區,國科會朱敬一主任委員建議國人能夠理性溝通。本人謹提供以下淺見供朱主委及國人參考:

一、中科四期被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大公共工程計畫,乃是奠基於國科會審議通過之興辦事業計畫(《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第七條參照),如今,友達不進駐,原先興辦事業計畫無法實現,朱主委面對國科會之前規劃的錯誤及疏失,勇於任事,將另提轉型事業計畫,我們願意予以肯定,但也請朱主委切勿倒果為因,並推卸國科會之責任。

二、國科會在提出轉型興辦事業計畫之前,其實更應該踐行兩大行政程序。第一,國科會應鄭重向社會道歉,深切反省檢討,並追究行政責任。我們要問,國科會當初怎會如此隨便的提出這麼重大的興辦事業計畫?因為,相關的土地徵收、土地使用變更、用水取水放流水、環境影響評估等等,都是以這個興辦事業計畫為基礎。國科會勞師動眾,引發社會這麼大的對立,相思寮農村社區並因此被摧毀,溪洲農民被凌遲,許多人的基本人權及家園都被侵奪,國科會難道不用向社會大眾道歉,並追究相關行政責任?第二,國科會應立即停止目前仍在進行的相關公共工程。根據《土地法》、《土地徵收條例》、《水利法》、《環境影響評估法》之規定,相關計畫及公共工程(如移撥莿仔埤圳農業用水)應立即「廢止」,如今農民僅卑微的提出「停工」要求,為何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三、本人以為中科四期絕非僅是「轉型」而已,而是要回到原點、從零開始,因此建議國科會千萬不要急忙亂投藥、在月底之前就匆促提出轉型興辦事業計畫,而是要審慎思考,透過嚴謹行政程序來廣納各方意見,凝聚共識。因為,在友達不進駐的情況下,本案將是大規模的變更,絕非如本週一公聽會當日工程顧問公司所稱,簡單的重組分類及定義名詞內容,即可予以解決,這不是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就可以符合法律要求的。我們雖對朱主委、賀陳副主委有所批評,但是對二位更有大期待!以上。

發表於《自由時報》,2012/06/01,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