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想對「權力」有深入瞭解,立法院休會前一天的暴力衝突,是個最佳的例子;觀察的重點可能不是那一些看得見的衝突,而是在那些看不見的事前議程設定;那才是權力運作的精髓所在。
兩位著名政治學者Bachrach & Baratz,很早之前即提出所謂的「權力的第二個面向」,指出「權力不僅是出現於參與者在決策過程之中的行動,更是表現於特定的參與者或是事件被排除於決策過程之外。」彼等主張,政治組織也會像其他的組織一樣,發展出一種「偏見的動員」,它們會對於某些事件顯得特別的偏愛,相對地,對於某些事件就會特別的予以壓抑或是排斥。有一些的議題因此是可以被允許進入政治議程之內,但是其他的議題則是不被允許的、或是縱然被允許,也是會被有意圖的技術性安排。
這兩位學者因此認為,對於權力的理解,必須包含那些對於弱勢行動者的阻礙,要考量那些致使委屈或是不滿無法轉化為參與行動的結構及制度上的障礙,這是因為擁有權力者往往能夠事先透過議程的設定(agenda setting),來排除權力弱勢的一方,使得他們無法獲得公平的競爭。也就是說,議程如何設定,反而是關鍵之所在,它往往成為權力擁有者有意圖的安排。
這也就是為什麼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會由過去威權時代的冷衙門,變成了如今炙手可熱的單位。可以說,這次立法院衝突的關鍵,可能是在於議程的設定,而不是部分媒體所強力傳播的那一隻突然飛來的鞋子,也不是機車大鎖。
2007/01/2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9,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