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自由主義及私有化理念下,政府將權力釋出,交由私部門來承接,並宣稱經由這樣的設計,能夠達成社會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我們由此看見了許多BOT的案例。不過,私部門的運作邏輯大抵是以能否獲利為主要的考量,為了讓所提的計畫能夠順利通過,所呈現的計畫書往往是預期成本的低估及利益的誇大、及環境風險的嚴重低估。
以交通建設為例,學者Skamris & Flyvbjerg比較了交通建設興建前後的成本,他們發現興建成本比當初所提的計畫內容,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至一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成本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也是平常的現象,這是因為那些交通計畫的決策往往是立基於過於樂觀的預測數值。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預測的偏差?
為了讓計畫通過,前述學者認為有三個理由可以解釋成本為何低估:第一、政治人士製造出過於樂觀的預測;第二、特定的利益團體推銷這些計畫;第三、包商熱切的希望自己所提的計畫能夠通過。這些理由都指出了一點,那就是政治的解釋是成本為何低估的主要原因。
由於利益及權力的宰制,使得預測值往往是有意圖的偏差, Wachs就指出:「在經歷的許多個案中,規劃者、工程師、及經濟研究者都告訴我,他們必須多次的『修改』他們的預測,因為這些預測值無法獲得他們老闆的許可。所以,後來的預測值是必須被『杜撰』出來的,以此來產生一些數字,並獲得聯邦政府的支持。」Wachs甚至指出,在建造成本方面說謊,幾乎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欺騙及說謊變成了爭取計畫通過的重要手段!
此外,環境風險的低估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例如,我國環境影響說明書及報告書皆是由開發單位自己來提供,根據過去的經驗,開發單位往往是把說明書及報告書的製作交由顧問公司來處理。於此,就出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顧問公司所做出來的說明書及報告書大抵都是以開發單位的意見為依歸,其結果是,幾乎所有的案子都是可以開發的。為何如此?這是因為顧問公司是靠接案子來獲取利潤,這使得它們無法擺脫開發單位的影響。
企業為求計畫通過,成本必須故意的低估(例如高鐵的「零出資」),顧問公司為求開發案的通過,也必須主動的降低環境風險,而我們的環評及甄審委員會就是在審查這些『杜撰』出來的數據,並由這些數據來決定台灣的公共利益。這其實是個非常不合理及可怕的現象,其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增加了許多不公義及不永續的現象。近年來社會往往要求企業要承擔其社會責任,但是我們卻是在私有化政策中,看到了許多企業的社會欺騙責任!
(本文全文刊載於作者部落格,按此看全文)
2008/08/18 發表於立報
2 則留言:
很有道理
不知教授有何意見,可以改進這一缺失,例如修法??
感謝來信。
是的,修法是最後要走的一條路。在這之前,我以為私有化政策及新自由主義必須深刻的被檢討,並由政治經濟結構的面向來予以批判,然後才有可能走到修法的路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