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政經分離? 謊言與陷阱!

透過副總統候選人的電視政見發表,深刻得知蕭萬長先生的重要思維模式,那就是政治與經濟是可以分離的。這樣的論述其實是台灣過去在威權統治時代,當權者不斷灌輸及教化人民的一種思維模式,而其所培養出來的「經濟技術官僚」更是奉此為圭臬,更長期宰制了我們的社會,很有必要深入省思。

一、「政經分離」其實是隱藏了權力擁有者的特定政治意圖。這是因為在此思維之下,市場被形塑成為客觀中立的機制,經濟效率的提升成為唯一的價值選擇,經濟之運作被認為應不受政治的干擾,並需獨立於主觀意識形態的羈絆。因此,任何其他的價值主張皆無法在此市場機制中尋得它們的位置,也就是說,台灣的民主化、主體性、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正義等,皆必須為之而退讓,任何制度及結構性的因素也要略而不談,市場價格機制及「拚經濟」成為完全關注的焦點。

二、「政經分離」因此也是一種剝奪人民政治權利的重要論述。若以過去為例,當權者往往以「政經分離」為理由,把許多對於他的批評歸類為「意識形態」、「民粹主義」、「非經濟因素」或是「泛政治化」,也就是將其視為不理性、主觀及充滿私利的偏見,所以是可將其排除於政治的運作範疇。由於許多民眾不察,落入了市場是客觀機制的思維,使得台灣的政治及民眾參與,長期以來皆被污名化,許多人們也因此鄙視政治,參與政治活動的意願不高,忽視了政治與經濟的緊密關連現象,這讓台灣的政治更顯得菁英化,更容易為少數有權力者進行操弄。

三、「政經分離」其實也嚴重的脫離了歷史現實,完全不符合台灣過去的政經發展。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早已成為許多政治、經濟及社會學者探討的課題,彼等往往指出,台灣經濟發展與政府的介入有著緊密的關係,絕非是市場自己運作的結果,相關書籍汗牛充棟,比較政治學者更由此推導出「國家自主」的重要概念,台灣並成為此一論述的一個重要個案。

因此,從政經驗如此豐富的蕭先生,一方面宣揚政府過去的政績,並主張未來更要加重政府積極介入的角色(如用十二項建設來擴大內需),怎會在另一方面卻是態度大相逕庭,主張自己僅是「單純的經濟人」,這豈不是相當矛盾?

總之,「政經分離」及僅是強調「拚經濟」的論述,其在政治上的立場是相當保守的,它其實也是主觀的,是有權力者相當高明的意識形態宰制方式。倘若它重新成為台灣政治經濟論述的主軸,無疑讓我們相當憂心,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公民參政的權利或將因此大幅限縮,並回歸至過去的威權統治年代。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http://www.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3/1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5,自由廣場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Hi Hsu,

Surprise! This is Huimin Liu! Your article was very nice. Say hi to the family!

徐世榮 提到...

Hi HuiMin,

Surprise too! It's great to hear from you! L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