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su Shih-jung 徐世榮
Thursday, Mar 20, 2008, Page 8
The recently televised vice presidential platform presentation gave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vic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Vincent Siew's (蕭萬長) way of thinking: He believes that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can be separated.
Serious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fact this was a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former KMT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rammed down the public's throat, and to the "economic technocrats" trained during the authoritarian era, this way of thinking became a creed through which they ruled Taiwan.
The concept of separating politics from economics disguises particular political intentions of those who hold power. This is because it turns the market into a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mechanism in which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efficiency becomes the only end, and economic opera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free from political interference and independent from the restraints of ideology.
This means that all other value propositions fail to enter the market mechanism. Issues like democratizat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justice are forgotten.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from economics thus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of depriving the public of their political rights.
The KMT regime always used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s an excuse for categorizing criticism against the government as "ideology," "populism," "non-economic factors," or "politicization" and regarding it as irrational, subjective and self-interested prejudice that therefore c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political domain.
Since many people don't closely examine this situation, they have been trapped in a mindset that treats the market as an objective mechanism. This in its turn has given Taiwanese politic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 bad name. Many people look down on or show no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gnorant of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is has created a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easily manipulated by a few power holders.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from economics is also a major departure from historical reality. Taiwan's p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ssue that has been discussed by man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ology academics. They often point o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disproving the idea that Taiwan's economy is the result of markets operating freely. This has led academic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to come up with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state autonomy," of which Taiw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ample.
With his decades of political experience, how can Siew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past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say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intervene even more actively in the economy -- for example, the 12 construction projects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 while taking the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hat he is purely an economist?
Aren't those diametrically opposed positions?
All in all,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from the economy and stressing the slogan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economy," while taking a conservative political stand is an excuse to rule through ideology.
It would be very worrying if this once again became the axis around which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scourse turns.
It is very likely that it would lead to a democratic retreat, with the civic right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stricted and a gradual return to an authoritarian era.
Hsu Shih-jung is a professor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ics.
Translated by Ted Yang
2008/03/20 Taipei Times, page 8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政經分離? 謊言與陷阱!
透過副總統候選人的電視政見發表,深刻得知蕭萬長先生的重要思維模式,那就是政治與經濟是可以分離的。這樣的論述其實是台灣過去在威權統治時代,當權者不斷灌輸及教化人民的一種思維模式,而其所培養出來的「經濟技術官僚」更是奉此為圭臬,更長期宰制了我們的社會,很有必要深入省思。
一、「政經分離」其實是隱藏了權力擁有者的特定政治意圖。這是因為在此思維之下,市場被形塑成為客觀中立的機制,經濟效率的提升成為唯一的價值選擇,經濟之運作被認為應不受政治的干擾,並需獨立於主觀意識形態的羈絆。因此,任何其他的價值主張皆無法在此市場機制中尋得它們的位置,也就是說,台灣的民主化、主體性、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正義等,皆必須為之而退讓,任何制度及結構性的因素也要略而不談,市場價格機制及「拚經濟」成為完全關注的焦點。
二、「政經分離」因此也是一種剝奪人民政治權利的重要論述。若以過去為例,當權者往往以「政經分離」為理由,把許多對於他的批評歸類為「意識形態」、「民粹主義」、「非經濟因素」或是「泛政治化」,也就是將其視為不理性、主觀及充滿私利的偏見,所以是可將其排除於政治的運作範疇。由於許多民眾不察,落入了市場是客觀機制的思維,使得台灣的政治及民眾參與,長期以來皆被污名化,許多人們也因此鄙視政治,參與政治活動的意願不高,忽視了政治與經濟的緊密關連現象,這讓台灣的政治更顯得菁英化,更容易為少數有權力者進行操弄。
三、「政經分離」其實也嚴重的脫離了歷史現實,完全不符合台灣過去的政經發展。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早已成為許多政治、經濟及社會學者探討的課題,彼等往往指出,台灣經濟發展與政府的介入有著緊密的關係,絕非是市場自己運作的結果,相關書籍汗牛充棟,比較政治學者更由此推導出「國家自主」的重要概念,台灣並成為此一論述的一個重要個案。
因此,從政經驗如此豐富的蕭先生,一方面宣揚政府過去的政績,並主張未來更要加重政府積極介入的角色(如用十二項建設來擴大內需),怎會在另一方面卻是態度大相逕庭,主張自己僅是「單純的經濟人」,這豈不是相當矛盾?
總之,「政經分離」及僅是強調「拚經濟」的論述,其在政治上的立場是相當保守的,它其實也是主觀的,是有權力者相當高明的意識形態宰制方式。倘若它重新成為台灣政治經濟論述的主軸,無疑讓我們相當憂心,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公民參政的權利或將因此大幅限縮,並回歸至過去的威權統治年代。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http://www.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3/1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5,自由廣場
一、「政經分離」其實是隱藏了權力擁有者的特定政治意圖。這是因為在此思維之下,市場被形塑成為客觀中立的機制,經濟效率的提升成為唯一的價值選擇,經濟之運作被認為應不受政治的干擾,並需獨立於主觀意識形態的羈絆。因此,任何其他的價值主張皆無法在此市場機制中尋得它們的位置,也就是說,台灣的民主化、主體性、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正義等,皆必須為之而退讓,任何制度及結構性的因素也要略而不談,市場價格機制及「拚經濟」成為完全關注的焦點。
二、「政經分離」因此也是一種剝奪人民政治權利的重要論述。若以過去為例,當權者往往以「政經分離」為理由,把許多對於他的批評歸類為「意識形態」、「民粹主義」、「非經濟因素」或是「泛政治化」,也就是將其視為不理性、主觀及充滿私利的偏見,所以是可將其排除於政治的運作範疇。由於許多民眾不察,落入了市場是客觀機制的思維,使得台灣的政治及民眾參與,長期以來皆被污名化,許多人們也因此鄙視政治,參與政治活動的意願不高,忽視了政治與經濟的緊密關連現象,這讓台灣的政治更顯得菁英化,更容易為少數有權力者進行操弄。
三、「政經分離」其實也嚴重的脫離了歷史現實,完全不符合台灣過去的政經發展。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早已成為許多政治、經濟及社會學者探討的課題,彼等往往指出,台灣經濟發展與政府的介入有著緊密的關係,絕非是市場自己運作的結果,相關書籍汗牛充棟,比較政治學者更由此推導出「國家自主」的重要概念,台灣並成為此一論述的一個重要個案。
因此,從政經驗如此豐富的蕭先生,一方面宣揚政府過去的政績,並主張未來更要加重政府積極介入的角色(如用十二項建設來擴大內需),怎會在另一方面卻是態度大相逕庭,主張自己僅是「單純的經濟人」,這豈不是相當矛盾?
總之,「政經分離」及僅是強調「拚經濟」的論述,其在政治上的立場是相當保守的,它其實也是主觀的,是有權力者相當高明的意識形態宰制方式。倘若它重新成為台灣政治經濟論述的主軸,無疑讓我們相當憂心,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公民參政的權利或將因此大幅限縮,並回歸至過去的威權統治年代。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http://www.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3/1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5,自由廣場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演講(3月14日)--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土地改革的再審視 -- 歡迎mail ,傳真,電話報名!
按此下載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全文pdf檔
中國地政研究所 地政論壇
中國地政研究所為關懷社會民眾福祉,提昇研究土地問題層次,同時亦為延續本所創立之宗旨,特針對當前土地問題現象,探討並研究解決之道,特成立地政論壇,俾邀請專家、學者、業界或行政人員研究討論,以供社會大眾參考。本論壇於每月第二周之星期五上午9:30~12:00邀請專家、學者假土地改革紀念館(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號10樓)會議室,探討當前之土地問題與對策,並與參加人士交叉討論。由於場地有限,參與人數以50名為限,有意參加者請向本所黃媛玲小姐報名。
時間:3月14日(星期五)9:30~12:00
主題: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土地革改的再審視
主講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徐世榮 教授
---------------------------------------------------------------
報名表
姓名:
任職單位:
電話及傳真:
E - mail:
※每月論壇前三日報名截止。
報名專線:(02)2577-7831 黃媛玲小姐
傳 真:(02)25793730
E- mail: crile@ms25.hinet.net
中國地政研究所 地政論壇
中國地政研究所為關懷社會民眾福祉,提昇研究土地問題層次,同時亦為延續本所創立之宗旨,特針對當前土地問題現象,探討並研究解決之道,特成立地政論壇,俾邀請專家、學者、業界或行政人員研究討論,以供社會大眾參考。本論壇於每月第二周之星期五上午9:30~12:00邀請專家、學者假土地改革紀念館(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1號10樓)會議室,探討當前之土地問題與對策,並與參加人士交叉討論。由於場地有限,參與人數以50名為限,有意參加者請向本所黃媛玲小姐報名。
時間:3月14日(星期五)9:30~12:00
主題: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土地革改的再審視
主講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徐世榮 教授
---------------------------------------------------------------
報名表
姓名:
任職單位:
電話及傳真:
E - mail:
※每月論壇前三日報名截止。
報名專線:(02)2577-7831 黃媛玲小姐
傳 真:(02)25793730
E- mail: crile@ms25.hinet.net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從歷史看小地主大佃農
歷史的研究雖然是著重於過往發生的事情,但是經由對於過去事件的多元省思及詮釋,會讓我們創造出不一樣的未來。由此觀點來看,歷史的研究及論述其實是包含了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整體意涵,是不容也無法分割斷裂的。
舉例來說,馬英九先生所欲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個案。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近年來積極推動的農地承耕制度已經顯示出相當的成效,成為多方關注及學習的焦點。筆者與多位學者曾於二○○五年接受農委會之委託,對於斗南鎮農會主要承耕農地之聚落(新崙、埤麻、西伯等里)做過深入訪查,研究成果中的一個數據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受訪者當中有二十點四%表示未來願意將農地出租,但是卻有高達七十九點一%的受訪者則是表示反對之意見,這使得斗南鎮農會採取每年短期委託代耕的方式來承耕農地,無法獲得長期的租賃。
但是,在調查地區內的農民其實皆已經是非常的高齡化,並且也大都無後繼的農業工作者,但是彼等並不願意將農地出租。為何會如此呢?這主要是因為一九四九年開始實施的三七五減租政策所留下的刻板化印象,使得受訪的農地所有權人很擔心農地出租之後會永遠的收不回來。雖然「農業發展條例」在二○○○年進行修正時,已經排除了修法之後農地租賃繼續適用於「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的規定,但是對於一九四九年簽訂的農地租賃契約卻沒有適用,這使得至今約仍有三萬多戶的出租「地主」,其土地所有權遭受嚴重的侵奪,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平心而論,這些「地主」大都是不夠資格被稱之為地主的,因為他們目前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大抵都是非常的狹小(大多僅有幾分地);再者,當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因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徵收了其超過規定面積的土地之後,其被錯誤貼上的地主身分也應因此而消失。但是,相當遺憾的,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為了政治目的,卻繼續讓這些農地所有權人及其後代背負著地主的原罪,時至今日,終仍不得解脫。反觀原先之佃農卻因土地改革取得土地,後來在都市計畫變更之下,農地變成了建地,坐擁大筆的財富,原本擁有該筆土地的「地主」及其後代卻僅能徒呼負負,人生之不公平實在是令人感慨!
因此,當上述的歷史問題沒有獲得深切的省思及適當的對待時,所謂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恐怕是有其實施上的侷限。而這也反映了前述的觀點,歷史是整體的,不容割裂,無法如馬先生所言,僅要求大家要向前看,用忘記的方式、或是用口惠而實不至的道歉,來處理及彌補過往的錯誤。因為,當我們沒有嚴肅及適當的處理過去的錯誤,未來恐怕也不會給我們很好的機會。(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部落格http://www.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03/0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7,自由廣場。
舉例來說,馬英九先生所欲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個案。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近年來積極推動的農地承耕制度已經顯示出相當的成效,成為多方關注及學習的焦點。筆者與多位學者曾於二○○五年接受農委會之委託,對於斗南鎮農會主要承耕農地之聚落(新崙、埤麻、西伯等里)做過深入訪查,研究成果中的一個數據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受訪者當中有二十點四%表示未來願意將農地出租,但是卻有高達七十九點一%的受訪者則是表示反對之意見,這使得斗南鎮農會採取每年短期委託代耕的方式來承耕農地,無法獲得長期的租賃。
但是,在調查地區內的農民其實皆已經是非常的高齡化,並且也大都無後繼的農業工作者,但是彼等並不願意將農地出租。為何會如此呢?這主要是因為一九四九年開始實施的三七五減租政策所留下的刻板化印象,使得受訪的農地所有權人很擔心農地出租之後會永遠的收不回來。雖然「農業發展條例」在二○○○年進行修正時,已經排除了修法之後農地租賃繼續適用於「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的規定,但是對於一九四九年簽訂的農地租賃契約卻沒有適用,這使得至今約仍有三萬多戶的出租「地主」,其土地所有權遭受嚴重的侵奪,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平心而論,這些「地主」大都是不夠資格被稱之為地主的,因為他們目前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大抵都是非常的狹小(大多僅有幾分地);再者,當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因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徵收了其超過規定面積的土地之後,其被錯誤貼上的地主身分也應因此而消失。但是,相當遺憾的,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為了政治目的,卻繼續讓這些農地所有權人及其後代背負著地主的原罪,時至今日,終仍不得解脫。反觀原先之佃農卻因土地改革取得土地,後來在都市計畫變更之下,農地變成了建地,坐擁大筆的財富,原本擁有該筆土地的「地主」及其後代卻僅能徒呼負負,人生之不公平實在是令人感慨!
因此,當上述的歷史問題沒有獲得深切的省思及適當的對待時,所謂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恐怕是有其實施上的侷限。而這也反映了前述的觀點,歷史是整體的,不容割裂,無法如馬先生所言,僅要求大家要向前看,用忘記的方式、或是用口惠而實不至的道歉,來處理及彌補過往的錯誤。因為,當我們沒有嚴肅及適當的處理過去的錯誤,未來恐怕也不會給我們很好的機會。(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部落格http://www.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8/03/02 發表於自由時報,A17,自由廣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