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31日 星期三

公共資源爭奪戰方興未艾

將會衍生土地違規使用 水資源重新分配等問題

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公共財政正面臨了空前的危機!在土地方面,為推動亞太製造中心,並滿足工業界對工業用地的需求,經濟部日前決定釋出六千餘公頃的國營事業土地,供民間業者投資建廠;另外,於水資源方面,由於全國已邁入嚴重的缺水狀態,為了解決工業用水不足的問題,農業用水將被移作工業用水,並迫使農業休耕,例如台塑六輕將可移用雲林、彰化兩個水利會的水權。上述情形清楚告訴我們,一場公共資源的爭奪已經積極的展開,大家共有的土地與水源已經逐漸地遭到產業記得蠶食與鯨吞。

工業界過去往往以一地難求來回應政府要求其在島內投資設廠的殷切期盼,這讓外界時常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我們的工業用地量不足以供應工業界的需要。其實不然,我們的工業用地長久以來都是處於供過於求的情形,許多已開發的工業區並且皆是乏人問津。如果將政府依據原「獎勵投資條例」或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編定開發之工業區,與都市計畫工業區及非都市土地丁種建築用地合併計算,台灣地區工業區之開發面積將可高達六萬三千公頃左右,而這也是經濟部原先估計我國未來工業用地的需求量,如今在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卻仍要增加六千餘公頃,這種舉動實在讓人心中頗為納悶。

不過,如果證諸工業局目前正在大幅修改「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動作來看,就會清楚多了。以往政府提供公有土地作為工業用地的計價方法,是以同一地價區段徵收私有地的價格為準,如今卻將改為按照低得離譜的公告現值來計價,以降低工業界取得的成本,這意謂著國內財團將可以用極為低廉的價格取得公有土地,在開發完成之後再以高昂的市價售出,一來一往之間,大企業將可攫取鉅額利益。由於以往工業區內違規使用土地的情形非常嚴重,區內廠家未依原購地之計畫興建工廠者比比皆是,各種商品的賣場充斥於工業區內,使得許多工業區儼然成為商業區,在政府公權力不彰的情況下,上述的憂慮很有可能會實現。

另外,已經積弱不堪的公有土地管理制度也將因此而再度大受打擊,名義上掌管全國國有土地的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僅能隨著經濟部的指揮棒跳舞,所謂的「以公有為原則」、「僅租不售」、或是「土地儲備制度」都只是畫餅充飢的美麗口號罷了。由於台糖土地占了上述將釋出國營事業土地中的絕大部分,而台糖土地又大抵皆為優良的農地,如果變更為工業使用或商業使用,其回復為農業使用的可能性將非常低,並且將因工業或其他污染,造成附近周遭更多的良田淪亡,未來開發成工業區的代價不可謂不高。

在水資源方面也一樣面臨了資源搶奪的現象。政府經建部門及民間產業界往往宣稱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七至八成,但是農業產值的比重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點六,因此要求減少農業用水,並提升在國內總產出占有舉足輕重的工商業的用水順序。這種要求已經隨著水荒而逐漸成為事實,農業用地已經被迫休耕,如此一來,將使得未來農地事出更加有可能實現。

展望未來,在兩岸政治情況不穩,產業界動輒要脅出走的情況下,上述這種公共資源的爭奪只會越演越烈。更且,在政府一切皆以經濟成長為主要政策考量的情形下,我們大家共有的、並賴以生存的公共資源很有可能會逐漸的減少,這或許是我們在統獨爭辯之外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議題。

1996/01/31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6年1月4日 星期四

政府出售公有地不合政策目標

今年的年關真的不好過,在經濟不景氣浪潮的侵襲下,不管是民間及政府皆是寒意十足。省政府為了解決負債累累的財政窘境,已經決定清倉出售省有土地,台北市政府也於日前決定出售部份市有閒置土地,以增加市庫收入,而各縣市更是如此,靠標售縣市產來籌措財源及員工年終獎金。

不過,在財政的大前提下,政府將公有土地一塊一塊的賣出,雖然或許可以暫解燃眉之急,但其後遺症卻可能是無限的深遠,值得深慮。因為國家及社會的未來發展都需要土地來作最根本的支撐,而公有土地就是未來發展的最好基石,他可以為我們及後代子孫留下一片大地空間,因此,過去曾有學者大聲疾呼政府應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不要把寶貴及有限的土地資源都耗用盡了。

有鑑於此,民國七十九年召開的全國土地問題會議曾有一重要結論,及非公用土地以保持公有為原則,不予出售。而經清理過後的公有土地,可以開發使用者,應配合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及各種建設計畫,分別有政府自行或聯合民間開發使用。因此,公有土地或其開發使用,不僅是要保持公有,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國家的土地政策及社會的需要,而不是以財政為主要考慮。如今在年關逼近的情況下,各級政府皆不約而同的欲出售公有土地,拋當初政策目標於腦後,這種窘境怎不讓人為之唏噓不已!


1996/01/04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