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競爭力已經成為行政當局的施政主軸。本文想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析以競爭力為主題的施政訴求,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意涵。
首先,以連院長所提出的指標視之,國家競爭力之得否提升乃是取決於兩個主要因子:政府、企業界,兩者的緊密合作將是促成台灣競爭力向上攀升的主要關鍵。由此可想而知,在這種合作關係底下,企業界將發揮比以往更為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而政府也會以公權力為後盾,更加努力的來滿足企業界的需求,為其排除投資及管理上的障礙。最好的例子即是李總統最近特別點名經濟部,要求其在六個月內解決工商企業取得土地問題。再者,經濟部也將與內政部及環保署等單位共同組成「工商綜合區推動小組」,協助業者儘速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而對於業者抱怨國內環保標準過高一事,經濟部長王志剛也表示將與相關單位討論是否改變現行的環保標準。
然而,這種施政作為卻是以犧牲民間社會為代價,在大企業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思維底下,任何與此背道而馳的環保訴求或是抗爭理念,都將被視為不理性的「非經濟因素」而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政府科技官僚及企業經理人員將再度被強化成為現時代的領導菁英,而量化的科技指標或是經濟上的成本效益分析,將成為公共政策施行的唯一準繩。
提升競爭力的另一重要意涵即是我們正在航向一個沒有目標的將來,我們不知道競爭力將會把我們的社會帶到什麼地方去。嚴格言之,競爭力指標其實只是一種手段罷了,他是被運用來幫助我們走向一個目的地;如今,在沒有目的的情況下,我們卻把手段當成目的,並以此奉為圭臬。當我們在不自覺之中放棄選擇目標的權力時,競爭力所給予我們的回報將是一個更不公平的社會、一個更為敗壞的環境及墮落的文化。
當民間社會逐漸興起的時刻,政府主其事者卻以競爭力為主要的訴求,表示一個新的權威體制正想運用他來重新進行掌控,並以此來消解我們在政府上所擁有的權力。面對這種現象,身為公民的你我可千萬不要讓我們的權利睡著了,辜負了自己的社會道德責任。
1996/06/19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6年6月20日 星期四
1996年6月10日 星期一
科技決策過程 民主參與有必要
核四電廠的興建到底是科技問題還是政治問題,近日來在時論廣場上已經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筆者也想在這個問題上略抒己見,以就方家。
近幾十年來,已經有許多學者不斷的在反思科技與我們社會之間的關係,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科技絕對不是扮演著客觀中立的角色,因為它時常是被政府或少數的大企業所掌控。
近年來美國的環保運動者已明白體認到這一點,因此他們對於科技人員是抱持著模稜兩可的態度。一方面,環保健將們與一些科學家建立起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但是,在另一方面,這些環保工作者卻也表現出對某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完全不信任的態度,因為這些科學家是受聘於工業界或政府機構,以往科技被視為客觀中立的立論,已經為環保工作者所拒絕。
住在美國三浬島核電廠附近的居民就提供了最佳的驗證,因為在過去他們常被專門科技人員教導著:「要相信建築於科學的理性抉擇,而不是要從感覺中來做決定」,但是他們這麼做了之後,所得到的回報又是如何?三浬島事件發生之後,當地社區的生活品質更是嚴重惡化,社區居民終於憤怒的理解科技並不是他們所可以倚賴的對象。科技,一個被工業及資本社會所肯定的中立物質,其實隱藏了重要的價值選擇,政府及企業界為了保持科技至上及經濟效率第一的價值觀能夠支配整個社會,通常把那些原本就是政治的事件轉變成科學的及技術的問題,所以,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要仰賴專家而不是民主的參與。
如此一來,一些社會上原本受重視的價值觀,如自由平等及正義等,反而因此被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由於科技並不允許有太大的彈性或選擇,那些與它的設計者所制訂出來的不同選項,通常是被棄之一旁。因此,著名的科技學者溫勒(Winner)就說:「選擇一項科技就如同選擇一項特定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念,那麼選擇使用那一項科技就是社會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的民眾都應該有權力來表達他們的看法。也就是說,在科技的決策過程中,民主的參與是絕對有必要的。
1996/06/09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近幾十年來,已經有許多學者不斷的在反思科技與我們社會之間的關係,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科技絕對不是扮演著客觀中立的角色,因為它時常是被政府或少數的大企業所掌控。
近年來美國的環保運動者已明白體認到這一點,因此他們對於科技人員是抱持著模稜兩可的態度。一方面,環保健將們與一些科學家建立起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但是,在另一方面,這些環保工作者卻也表現出對某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完全不信任的態度,因為這些科學家是受聘於工業界或政府機構,以往科技被視為客觀中立的立論,已經為環保工作者所拒絕。
住在美國三浬島核電廠附近的居民就提供了最佳的驗證,因為在過去他們常被專門科技人員教導著:「要相信建築於科學的理性抉擇,而不是要從感覺中來做決定」,但是他們這麼做了之後,所得到的回報又是如何?三浬島事件發生之後,當地社區的生活品質更是嚴重惡化,社區居民終於憤怒的理解科技並不是他們所可以倚賴的對象。科技,一個被工業及資本社會所肯定的中立物質,其實隱藏了重要的價值選擇,政府及企業界為了保持科技至上及經濟效率第一的價值觀能夠支配整個社會,通常把那些原本就是政治的事件轉變成科學的及技術的問題,所以,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要仰賴專家而不是民主的參與。
如此一來,一些社會上原本受重視的價值觀,如自由平等及正義等,反而因此被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由於科技並不允許有太大的彈性或選擇,那些與它的設計者所制訂出來的不同選項,通常是被棄之一旁。因此,著名的科技學者溫勒(Winner)就說:「選擇一項科技就如同選擇一項特定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觀念,那麼選擇使用那一項科技就是社會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有的民眾都應該有權力來表達他們的看法。也就是說,在科技的決策過程中,民主的參與是絕對有必要的。
1996/06/09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6年3月22日 星期五
統獨爭辯不利民主的落實
統獨爭辯原本即是熱門話題,隨著中共近來諸多恫嚇,統獨問題更是成為這次總統選舉的無線上綱,任何政治主張皆要向其低頭,至於那些與統獨無關的社會議提不是被剔除在外,就是得不到各組候選人特別關愛的眼神。
在激烈爭辯中,一股要安定、繼續追求經濟成長的聲音已經成為主要的訴求,這股力量在過去的省長選舉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預料在這次的總統大選也是不可輕忽。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訴求的深層卻隱含了重大的意義,那就是政治上的保守勢力將藉由人民追求安全繁榮的企盼來壯大自己,並主控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存的政治結構將因政治穩定的要求而儘可能地維持,目前在位的政治勢力或利益團體(不論黑灰白)也將確保其位置。因此,在過去原本政治勢力就居於首位的保守勢力,在這次中共的演習中,經由統獨爭辯的掩護,更形鞏固並擴張勢力版圖。
可悲的是,與上述保守勢力不同的主張也都因中共的演習而棄之一旁無暇顧及,甚至可憐得連政治舞台都消失,例如立法院此刻的「停會」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另外,社會上不同階級及世代對於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企求也是受到冰冷的回應,展望未來,弱勢團體將只能自求多福,而我們的環境品質也將一如以往。
其次,民主政治中所追求的人民主體性也將會大受打擊,因為,在名義上,右派保守勢力將把驅動社會的力量由人民的手中轉移到市場機制上;政府減少干預,讓市場自由運作的主張將會越來越形擴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浪潮將在市場自由操作之下被蠶食鯨吞,強凌弱或弱肉強食的場面將會更形嚴重。其實,在這場競爭中,市場雖被賦予了客觀中立的形象,但是背後的主控者卻仍然是這股保守勢力,市場僅是擋箭牌罷了。
對我們而言,這或許才是中共軍事威脅帶給台灣最大的危機,右派保守勢力將扛著統獨爭辯的旗幟大大的擴張自己的政治版圖,民主正義及公平的落實很有可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一個新的權威體制或許將在人們寄望安定和平的心態下乘虛而入。
1996/03/21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在激烈爭辯中,一股要安定、繼續追求經濟成長的聲音已經成為主要的訴求,這股力量在過去的省長選舉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預料在這次的總統大選也是不可輕忽。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訴求的深層卻隱含了重大的意義,那就是政治上的保守勢力將藉由人民追求安全繁榮的企盼來壯大自己,並主控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存的政治結構將因政治穩定的要求而儘可能地維持,目前在位的政治勢力或利益團體(不論黑灰白)也將確保其位置。因此,在過去原本政治勢力就居於首位的保守勢力,在這次中共的演習中,經由統獨爭辯的掩護,更形鞏固並擴張勢力版圖。
可悲的是,與上述保守勢力不同的主張也都因中共的演習而棄之一旁無暇顧及,甚至可憐得連政治舞台都消失,例如立法院此刻的「停會」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另外,社會上不同階級及世代對於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企求也是受到冰冷的回應,展望未來,弱勢團體將只能自求多福,而我們的環境品質也將一如以往。
其次,民主政治中所追求的人民主體性也將會大受打擊,因為,在名義上,右派保守勢力將把驅動社會的力量由人民的手中轉移到市場機制上;政府減少干預,讓市場自由運作的主張將會越來越形擴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浪潮將在市場自由操作之下被蠶食鯨吞,強凌弱或弱肉強食的場面將會更形嚴重。其實,在這場競爭中,市場雖被賦予了客觀中立的形象,但是背後的主控者卻仍然是這股保守勢力,市場僅是擋箭牌罷了。
對我們而言,這或許才是中共軍事威脅帶給台灣最大的危機,右派保守勢力將扛著統獨爭辯的旗幟大大的擴張自己的政治版圖,民主正義及公平的落實很有可能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一個新的權威體制或許將在人們寄望安定和平的心態下乘虛而入。
1996/03/21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6年1月31日 星期三
公共資源爭奪戰方興未艾
將會衍生土地違規使用 水資源重新分配等問題
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公共財政正面臨了空前的危機!在土地方面,為推動亞太製造中心,並滿足工業界對工業用地的需求,經濟部日前決定釋出六千餘公頃的國營事業土地,供民間業者投資建廠;另外,於水資源方面,由於全國已邁入嚴重的缺水狀態,為了解決工業用水不足的問題,農業用水將被移作工業用水,並迫使農業休耕,例如台塑六輕將可移用雲林、彰化兩個水利會的水權。上述情形清楚告訴我們,一場公共資源的爭奪已經積極的展開,大家共有的土地與水源已經逐漸地遭到產業記得蠶食與鯨吞。
工業界過去往往以一地難求來回應政府要求其在島內投資設廠的殷切期盼,這讓外界時常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我們的工業用地量不足以供應工業界的需要。其實不然,我們的工業用地長久以來都是處於供過於求的情形,許多已開發的工業區並且皆是乏人問津。如果將政府依據原「獎勵投資條例」或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編定開發之工業區,與都市計畫工業區及非都市土地丁種建築用地合併計算,台灣地區工業區之開發面積將可高達六萬三千公頃左右,而這也是經濟部原先估計我國未來工業用地的需求量,如今在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卻仍要增加六千餘公頃,這種舉動實在讓人心中頗為納悶。
不過,如果證諸工業局目前正在大幅修改「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動作來看,就會清楚多了。以往政府提供公有土地作為工業用地的計價方法,是以同一地價區段徵收私有地的價格為準,如今卻將改為按照低得離譜的公告現值來計價,以降低工業界取得的成本,這意謂著國內財團將可以用極為低廉的價格取得公有土地,在開發完成之後再以高昂的市價售出,一來一往之間,大企業將可攫取鉅額利益。由於以往工業區內違規使用土地的情形非常嚴重,區內廠家未依原購地之計畫興建工廠者比比皆是,各種商品的賣場充斥於工業區內,使得許多工業區儼然成為商業區,在政府公權力不彰的情況下,上述的憂慮很有可能會實現。
另外,已經積弱不堪的公有土地管理制度也將因此而再度大受打擊,名義上掌管全國國有土地的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僅能隨著經濟部的指揮棒跳舞,所謂的「以公有為原則」、「僅租不售」、或是「土地儲備制度」都只是畫餅充飢的美麗口號罷了。由於台糖土地占了上述將釋出國營事業土地中的絕大部分,而台糖土地又大抵皆為優良的農地,如果變更為工業使用或商業使用,其回復為農業使用的可能性將非常低,並且將因工業或其他污染,造成附近周遭更多的良田淪亡,未來開發成工業區的代價不可謂不高。
在水資源方面也一樣面臨了資源搶奪的現象。政府經建部門及民間產業界往往宣稱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七至八成,但是農業產值的比重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點六,因此要求減少農業用水,並提升在國內總產出占有舉足輕重的工商業的用水順序。這種要求已經隨著水荒而逐漸成為事實,農業用地已經被迫休耕,如此一來,將使得未來農地事出更加有可能實現。
展望未來,在兩岸政治情況不穩,產業界動輒要脅出走的情況下,上述這種公共資源的爭奪只會越演越烈。更且,在政府一切皆以經濟成長為主要政策考量的情形下,我們大家共有的、並賴以生存的公共資源很有可能會逐漸的減少,這或許是我們在統獨爭辯之外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議題。
1996/01/31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公共財政正面臨了空前的危機!在土地方面,為推動亞太製造中心,並滿足工業界對工業用地的需求,經濟部日前決定釋出六千餘公頃的國營事業土地,供民間業者投資建廠;另外,於水資源方面,由於全國已邁入嚴重的缺水狀態,為了解決工業用水不足的問題,農業用水將被移作工業用水,並迫使農業休耕,例如台塑六輕將可移用雲林、彰化兩個水利會的水權。上述情形清楚告訴我們,一場公共資源的爭奪已經積極的展開,大家共有的土地與水源已經逐漸地遭到產業記得蠶食與鯨吞。
工業界過去往往以一地難求來回應政府要求其在島內投資設廠的殷切期盼,這讓外界時常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我們的工業用地量不足以供應工業界的需要。其實不然,我們的工業用地長久以來都是處於供過於求的情形,許多已開發的工業區並且皆是乏人問津。如果將政府依據原「獎勵投資條例」或現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編定開發之工業區,與都市計畫工業區及非都市土地丁種建築用地合併計算,台灣地區工業區之開發面積將可高達六萬三千公頃左右,而這也是經濟部原先估計我國未來工業用地的需求量,如今在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卻仍要增加六千餘公頃,這種舉動實在讓人心中頗為納悶。
不過,如果證諸工業局目前正在大幅修改「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動作來看,就會清楚多了。以往政府提供公有土地作為工業用地的計價方法,是以同一地價區段徵收私有地的價格為準,如今卻將改為按照低得離譜的公告現值來計價,以降低工業界取得的成本,這意謂著國內財團將可以用極為低廉的價格取得公有土地,在開發完成之後再以高昂的市價售出,一來一往之間,大企業將可攫取鉅額利益。由於以往工業區內違規使用土地的情形非常嚴重,區內廠家未依原購地之計畫興建工廠者比比皆是,各種商品的賣場充斥於工業區內,使得許多工業區儼然成為商業區,在政府公權力不彰的情況下,上述的憂慮很有可能會實現。
另外,已經積弱不堪的公有土地管理制度也將因此而再度大受打擊,名義上掌管全國國有土地的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僅能隨著經濟部的指揮棒跳舞,所謂的「以公有為原則」、「僅租不售」、或是「土地儲備制度」都只是畫餅充飢的美麗口號罷了。由於台糖土地占了上述將釋出國營事業土地中的絕大部分,而台糖土地又大抵皆為優良的農地,如果變更為工業使用或商業使用,其回復為農業使用的可能性將非常低,並且將因工業或其他污染,造成附近周遭更多的良田淪亡,未來開發成工業區的代價不可謂不高。
在水資源方面也一樣面臨了資源搶奪的現象。政府經建部門及民間產業界往往宣稱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七至八成,但是農業產值的比重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點六,因此要求減少農業用水,並提升在國內總產出占有舉足輕重的工商業的用水順序。這種要求已經隨著水荒而逐漸成為事實,農業用地已經被迫休耕,如此一來,將使得未來農地事出更加有可能實現。
展望未來,在兩岸政治情況不穩,產業界動輒要脅出走的情況下,上述這種公共資源的爭奪只會越演越烈。更且,在政府一切皆以經濟成長為主要政策考量的情形下,我們大家共有的、並賴以生存的公共資源很有可能會逐漸的減少,這或許是我們在統獨爭辯之外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議題。
1996/01/31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6年1月4日 星期四
政府出售公有地不合政策目標
今年的年關真的不好過,在經濟不景氣浪潮的侵襲下,不管是民間及政府皆是寒意十足。省政府為了解決負債累累的財政窘境,已經決定清倉出售省有土地,台北市政府也於日前決定出售部份市有閒置土地,以增加市庫收入,而各縣市更是如此,靠標售縣市產來籌措財源及員工年終獎金。
不過,在財政的大前提下,政府將公有土地一塊一塊的賣出,雖然或許可以暫解燃眉之急,但其後遺症卻可能是無限的深遠,值得深慮。因為國家及社會的未來發展都需要土地來作最根本的支撐,而公有土地就是未來發展的最好基石,他可以為我們及後代子孫留下一片大地空間,因此,過去曾有學者大聲疾呼政府應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不要把寶貴及有限的土地資源都耗用盡了。
有鑑於此,民國七十九年召開的全國土地問題會議曾有一重要結論,及非公用土地以保持公有為原則,不予出售。而經清理過後的公有土地,可以開發使用者,應配合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及各種建設計畫,分別有政府自行或聯合民間開發使用。因此,公有土地或其開發使用,不僅是要保持公有,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國家的土地政策及社會的需要,而不是以財政為主要考慮。如今在年關逼近的情況下,各級政府皆不約而同的欲出售公有土地,拋當初政策目標於腦後,這種窘境怎不讓人為之唏噓不已!
1996/01/04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不過,在財政的大前提下,政府將公有土地一塊一塊的賣出,雖然或許可以暫解燃眉之急,但其後遺症卻可能是無限的深遠,值得深慮。因為國家及社會的未來發展都需要土地來作最根本的支撐,而公有土地就是未來發展的最好基石,他可以為我們及後代子孫留下一片大地空間,因此,過去曾有學者大聲疾呼政府應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不要把寶貴及有限的土地資源都耗用盡了。
有鑑於此,民國七十九年召開的全國土地問題會議曾有一重要結論,及非公用土地以保持公有為原則,不予出售。而經清理過後的公有土地,可以開發使用者,應配合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及各種建設計畫,分別有政府自行或聯合民間開發使用。因此,公有土地或其開發使用,不僅是要保持公有,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國家的土地政策及社會的需要,而不是以財政為主要考慮。如今在年關逼近的情況下,各級政府皆不約而同的欲出售公有土地,拋當初政策目標於腦後,這種窘境怎不讓人為之唏噓不已!
1996/01/04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5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眷改條例要注意土地分配問題
立委選舉剛過,眷村改建條例又成為政治上爭論的焦點。執政黨及新黨有志一同的大談眷改為增加土地利用的良策,而故意避開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土地分配。
眾所皆知,台灣地狹人稠,在目前所有權充分保障、而土地增值又多納入私人荷包的情況下,有錢有勢者經由市場的操作,大肆購置不動產,將土地這個稀少寶貴的資源轉化成投機的對象,致使中下階級往往是望屋興嘆,縱然胼手胝足購得一屋,也是成為一輩子的屋奴,終日惶惶恐恐為房屋貸款辛勞工作,但求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反觀那些投機炒作者卻是坐收不當利得,累積不義的財富。社會大眾對於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早就深惡痛絕,並有多起社會運動向其挑戰,要求政府進行土地分配的正義與公平。
如將眷村改建放在上述這個社會背景來思考也就難怪部份國民黨籍立委遲遲有所顧忌。眷村的土地大抵是屬於國家所有,其使用及處分皆有明白的規定,可惜上述規定面臨到強勢的軍方就形同具文,一點力量也使不上。台南市長施治明因違法占用國土,而遭監察院彈劾,並有被撤職的危險;反觀國防部的違法行為卻為中央所大力支持,不惜違法也要讓眷改條例通過,這差異是何其大啊!觀行政院經建會對於眷村改建剛發表的規劃成果,每戶房地總價逾千萬的不動產,竟僅要自備二百一十七萬即可購得,而在其他地方的最低自備款額度也僅要六十二萬,這種價格看在無殼蝸牛的眼裡又是作何感想?眼看不動產市場的操作已為有錢有勢者所掌握,這一大群進不了市場的民眾只好冀望於政府的介入,然而政府卻是計畫用這麼低的價格把國民所共有的土地違法出讓,這讓他們情何以堪?政府的施政怎麼是促進社會更大的不公平呢?
1995/12/09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眾所皆知,台灣地狹人稠,在目前所有權充分保障、而土地增值又多納入私人荷包的情況下,有錢有勢者經由市場的操作,大肆購置不動產,將土地這個稀少寶貴的資源轉化成投機的對象,致使中下階級往往是望屋興嘆,縱然胼手胝足購得一屋,也是成為一輩子的屋奴,終日惶惶恐恐為房屋貸款辛勞工作,但求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反觀那些投機炒作者卻是坐收不當利得,累積不義的財富。社會大眾對於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早就深惡痛絕,並有多起社會運動向其挑戰,要求政府進行土地分配的正義與公平。
如將眷村改建放在上述這個社會背景來思考也就難怪部份國民黨籍立委遲遲有所顧忌。眷村的土地大抵是屬於國家所有,其使用及處分皆有明白的規定,可惜上述規定面臨到強勢的軍方就形同具文,一點力量也使不上。台南市長施治明因違法占用國土,而遭監察院彈劾,並有被撤職的危險;反觀國防部的違法行為卻為中央所大力支持,不惜違法也要讓眷改條例通過,這差異是何其大啊!觀行政院經建會對於眷村改建剛發表的規劃成果,每戶房地總價逾千萬的不動產,竟僅要自備二百一十七萬即可購得,而在其他地方的最低自備款額度也僅要六十二萬,這種價格看在無殼蝸牛的眼裡又是作何感想?眼看不動產市場的操作已為有錢有勢者所掌握,這一大群進不了市場的民眾只好冀望於政府的介入,然而政府卻是計畫用這麼低的價格把國民所共有的土地違法出讓,這讓他們情何以堪?政府的施政怎麼是促進社會更大的不公平呢?
1995/12/09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1995年12月8日 星期五
處理占用國有地案應一視同仁
繼高爾夫球場占用國土引起社會軒然大波之後,台南市政府違法興建的「黃金海岸」,在市長施治明及部份市府官員遭監察院彈劾消息見報後,國有土地被占用問題的嚴重性再度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
財團對於土地投機的惡劣行徑為一般社會大眾聞之皆忿忿不平之事,眼見私有土地的取得困難度已逐漸提高,況且私人擁有可資利用的大筆土地所剩無幾,財團或是地方政治人士紛紛將目標轉向國有土地,先占者為贏,其篤定將來憑藉其政治勢力必能「就地合法」的心態表露無遺,以此次的「黃金海岸」為例,地方首長以將來可以「補辦」手續來做搪塞,其無視及無懼於法令的架勢實在是讓人扼腕。然而,仔細反思,隱藏在這段話背後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何施市長會有如此之論調?是否過去有太多國土遭占用,後來皆就地合法的案例?是否有許多國土遭占用,但是政府主管機關皆無法處理?占用者又是誰呢?
根據資料顯示,許多政府機關與一般民眾一樣的占用國土,這些機關共佔用六千九百八十九筆國土,面積達八百五十五公頃之多,而這些機關都極力想用「補辦撥用」的方式來漂白其占用的不法情事;另外一方面,政府高層面對這種情況卻是不斷的給予縱容,使得民眾及其他政府機關有樣學樣,大肆占用國土,無所懼於國家法令。而上述占用者之中,以軍方所占最多,施市長的「黃金海岸」若與其相較僅是個小小巫罷了。
由上更引申出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即政府撥用土地大抵是無償行為,土地所有權仍然屬於國家所有,撥用機關僅有使用的權力,凡是遇用途廢止、變更原定用途、或於原定用途外,擅供收益使用時,應由財政部查明隨時收回,交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接管。然而,這項原則碰到軍方時就變得軟趴趴了,財政部後來甚且特准軍方單位能夠就撥用土地來計價取償,國家無償撥用的土地竟成其囊中物,隨其處置,甚至可處分土地,而其取償的收入並非入國庫,而是歸於軍方。盼望監察院能大刀闊斧,對於軍方占用國有土地的問題一視同仁的加以處理,否則監察院的選擇性辦案,豈不落人口實?
1995/12/07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財團對於土地投機的惡劣行徑為一般社會大眾聞之皆忿忿不平之事,眼見私有土地的取得困難度已逐漸提高,況且私人擁有可資利用的大筆土地所剩無幾,財團或是地方政治人士紛紛將目標轉向國有土地,先占者為贏,其篤定將來憑藉其政治勢力必能「就地合法」的心態表露無遺,以此次的「黃金海岸」為例,地方首長以將來可以「補辦」手續來做搪塞,其無視及無懼於法令的架勢實在是讓人扼腕。然而,仔細反思,隱藏在這段話背後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何施市長會有如此之論調?是否過去有太多國土遭占用,後來皆就地合法的案例?是否有許多國土遭占用,但是政府主管機關皆無法處理?占用者又是誰呢?
根據資料顯示,許多政府機關與一般民眾一樣的占用國土,這些機關共佔用六千九百八十九筆國土,面積達八百五十五公頃之多,而這些機關都極力想用「補辦撥用」的方式來漂白其占用的不法情事;另外一方面,政府高層面對這種情況卻是不斷的給予縱容,使得民眾及其他政府機關有樣學樣,大肆占用國土,無所懼於國家法令。而上述占用者之中,以軍方所占最多,施市長的「黃金海岸」若與其相較僅是個小小巫罷了。
由上更引申出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即政府撥用土地大抵是無償行為,土地所有權仍然屬於國家所有,撥用機關僅有使用的權力,凡是遇用途廢止、變更原定用途、或於原定用途外,擅供收益使用時,應由財政部查明隨時收回,交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接管。然而,這項原則碰到軍方時就變得軟趴趴了,財政部後來甚且特准軍方單位能夠就撥用土地來計價取償,國家無償撥用的土地竟成其囊中物,隨其處置,甚至可處分土地,而其取償的收入並非入國庫,而是歸於軍方。盼望監察院能大刀闊斧,對於軍方占用國有土地的問題一視同仁的加以處理,否則監察院的選擇性辦案,豈不落人口實?
1995/12/07 發表於中國時報 第11版
訂閱:
文章 (Atom)